漕河全驢宴飯店內(nèi)熙熙攘攘的顧客。
而關(guān)于保定驢肉火燒的故事,有民諺道:“保定驢肉源自徐水,徐水驢肉根在漕河,談保定言必稱驢肉,談驢肉言必稱漕河!北6H肉火燒的故事要到當?shù)匾粋名叫漕河的小鎮(zhèn)去尋找。
漕河鎮(zhèn),因流經(jīng)當?shù)氐男旌又Я麂詈佣妹。小?zhèn)很小,卻有一張名聲在外的飲食名片——驢肉。2013年,徐水漕河驢肉加工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在距京港澳高速徐水出口不遠的漕河全驢宴飯店,記者見到了漕河驢肉加工技藝省級傳承人、董事長劉敏英,她剛剛送走一撥從北京趕來吃驢肉火燒的客人。
飯店被劉敏英精心布置成了一個小型“驢文化圖片展館”——從飯店大堂到各個包間,與驢相關(guān)的詩詞、著名畫家黃胄筆下姿態(tài)各異的驢、驢的精神內(nèi)涵解讀……“驢”元素無處不見。
在一張關(guān)于漕河驢肉火燒起源的展板上,這樣記載:“地處保定和徐水之間的漕河,曾經(jīng)有兩大幫派:漕幫和鹽幫。漕幫把持漕河運輸,鹽幫通過水運販賣私鹽,運輸上依賴漕幫。后兩派發(fā)生矛盾,鹽幫只好改私鹽水運為陸運,驢是當時陸運的主要工具。漕幫多次襲擊鹽幫的運鹽隊,獲勝后繳獲大量戰(zhàn)利品——毛驢,便將之宰殺煮熟,把驢肉夾在當?shù)丶页5幕馃,充當干糧”。
與河間驢肉火燒的起源一樣,漕河驢肉火燒的起源故事也不止一個版本,還有從“馬肉火燒”發(fā)展而來的說法。
相傳明朝初年,朱棣起兵謀反,在徐水漕河一帶被圍困,軍隊上下饑不擇食,只得把戰(zhàn)馬煮熟,把馬肉夾在火燒中吃。后來當?shù)匕傩盏弥噬显赃^“馬肉火燒”,紛紛效仿。可是時間不長,明朝與邊境的蒙古人交戰(zhàn),馬成了重要戰(zhàn)略物資,于是肉質(zhì)比馬肉更細膩的驢肉成了替代品。從此“馬肉火燒”被人遺忘,“驢肉火燒”反而成了正宗。
有趣的是,幾則驢肉火燒的起源傳說雖大多與古代帝王相關(guān),但故事的主人公、美食的發(fā)明者卻多是當?shù)刈钇掌胀ㄍǖ陌傩,發(fā)明的過程沒有任何刻意為之的牽強,只有無心插柳的自然。有一首歌這樣唱道:“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蔽覀兇罂刹槐睾蛡髡f較真,但我們愿意相信,驢肉火燒正是誕生于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