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孩子眼中的“好人”太關注外人評價
張慶鵬表示,自己團隊也曾做過“一個好人的表現(xiàn)有哪些”類似研究,選擇了1000多個學生樣本,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答案大體上有四類。
(1)利他型。給別人帶來好處、方便才是好人;(2)群體關系型。注重在團隊相處中隊友的評價、看法;(3)守規(guī)范。遵守學校、社會的各項規(guī)范制度;(4)個人品質特質。例如誠實守信、講義氣等。
“學生的答案和我們之前的研究結果很相似。他們心目中所謂的好人有一個特點,即不注重自身品質品格的好,而是強調在環(huán)境中、在與人相處中別人的評價,是一種關系型的‘好人認知’。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關系左右文化’影響下的一個產物。這與西方個體主義文化影響下的好人標準有很大不同!
《中小學生守則》刪除“見義勇為”
就“小學生該不該救人”的問題,記者注意到,在教育部2015年頒布的新版《中小學生守則》中已刪除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等字樣。有評論稱,這是更人性化和尊重生命的表現(xiàn),當下社會也已達成了“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的共識。
有法律人士認為,從《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角度來看,并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相反他們是優(yōu)先被保護的對象。
“未成年人自我保護的能力還很差,見義勇為的后果很可能是付出生命的代價。過去的教育偏重于向孩子傳遞‘向英雄學習’,忽視了對個體生命的敬畏。這是需要反思的。”
教育專家:寓教于樂育“好人”
近日,棠東小學開展“棠東小學好人榜”評選活動。目前,已有4名同學獲得了“棠東小學好人”稱號。棠東小學潘國洪表示,評選好人就是為了推進“達善”理念深入人心,弘揚正氣之風。
廣州大學青少年教育專家張慶鵬博士建議,學校可以更多考慮寓教于樂的“好人”教育。例如,可以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朋友相處、團隊合作、競爭中實現(xiàn)自我學習,理解人與人相處的規(guī)范與原則,在群體相處中自下而上形成一套好人標準認知。(文/廣州日報記者肖桂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