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就上,沒機會就算制造機會也要上
進了中央臺的王小丫并非嫡系,一直都有危機感,做了主持人更感覺競爭激烈,壓力倍增,而且很多時候她還很不自信。但是,不自信并沒有在她身上導致自卑,相反,正因為不自信,王小丫才會反省自己,會更努力地工作,更踏實地學習和思考。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做起《經濟半小時》的主持人,沒想到在1998年全國經濟節(jié)目優(yōu)秀主持人評比中,當時還是實習主持人的她居然得了個第一名!總結自己由報社記者到電視主持人的轉變,王小丫說:“生活中我并不是一個主動性很強的人,很多時候我屬于那種被牽著鼻子或推著走的人。對事業(yè)和人生,我經常是沒有遠慮,只有近憂。”
正是因為王小丫總有近憂--危機感的緣故,她總是不停地給自己制造機會。她用行動向周圍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有機會就上,沒有機會就算制造機會也要上。
當初央視開辦《開心辭典》為了收視率,首先找的是黃安,王小丫是他的助理,幫忙抱獎品之類的東西。可是當時王小丫很用功,不但仔細做筆記,還把節(jié)目錄像帶回家反復鉆研,一副不替代黃安不罷休的架勢。黃安說:“我就知道我快要做不下去了,因為被人家‘偷師’不少。王小丫能夠出頭,我給她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雖說黃安大哥一向以大嘴出名,這樣說只怕又是故伎重演。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對于一直有所準備的人來說,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黑馬基因:機遇靠自己創(chuàng)造
上大學時,王小丫選擇了學經濟。但她發(fā)現(xiàn)不少朋友對“經濟”一詞都很畏懼,覺得它深不可測,她自己最初學習時也覺得經濟類內容學術性太強,聽起來冷冰冰的。但是,為了能讓自己與眾不同,她硬是把那些深不可測的東西完全在生活中找到對應,把經濟變得感性又通俗,所以她能夠在《經濟半小時》里游刃有余。
在大家眼中很順的王小丫也經常要面對挫折和壓力。但王小丫屬于典型理工科出身--遇強越強型。報社還沒有垮掉,她就戰(zhàn)勝了因困境導致的不自信,調整心態(tài),自己另謀出路。王小丫不喜歡條條框框的限制,只要有機會就上,沒有機會制造機會也要上。為了扭轉自己非嫡系就不能夠在央視挑大梁的狀況,她努力學習和“偷師”,終于在《開心辭典》中一炮而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