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月21號,咪蒙微信公眾號就自主注銷。3月30日晚間,更勁爆的事情發(fā)生了:隨著知名自媒體人咪蒙(馬凌)一條朋友圈的曝光,由她一手創(chuàng)立的“北京十月初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宣布解散。這一碗橫行中國自媒體界數年的“毒雞湯”,涼涼了。

從高處滑下的物體,由于加速度的存在,會產生遠超過其自身重力的沖力。咪蒙顯然深諳此道。她扭曲的價值觀迎合了巨變中國的世道人心,也迎合了瘋長在體制外的野生觀念和社會情緒。
為了增加其威力,她以極端露骨的方式,用勁爆的語言和重口味的標題,使自己的價值觀沿著傾斜的軌道極速下滑,通過粗糲生猛的方式,直擊受眾的玻璃心,稀里嘩啦碎了一地。
咪蒙讓人在墮落中獲得快感,但食用過多,容易傷身。長時間沉迷于黑暗,就會迷失光明的價值坐標。從2015年“咪蒙”公眾號創(chuàng)辦,我眼睜睜地看著她用文字堆砌起資本的大廈,又在今天目睹了這座大廈不堪圍攻,轟然倒塌。
從海嘯般驟然而起,到山崩般體無完膚!斑涿伞钡呐d衰,見證了中國自媒體的發(fā)展歷程,標注了從蒙眼狂奔的草莽時期,向追求內容質量與價值輸出的合規(guī)化時期的轉折與過渡,也為自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敲響了警鐘。
編造故事、精神傳銷、刻意煽淚……貼在咪蒙身上的一張張負面標簽,拼接起整個自媒體亂象的叢林法則,咪蒙只不過把這個法則用到了極致。無數自媒體號為收割流量不擇手段,拜倒在10w+的面前,丟掉文字的尺度,奔向變現的彼岸。

咪蒙被自己毒死了,但是“毒雞湯”的菜譜還在,她背后的生產模式與營銷策略依舊廣為人知。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發(fā)聲已經成為一件沒有門檻的事情,但想要真正走好從蠻荒到規(guī)范的路,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引進與推廣必不可少。
新聞專業(yè)主義要求,在對待任何事件時,應該堅持去偽存真的立場,用事實導向代替情緒導向,努力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矛盾。文字是事實的載體,不要總想著做文字商人,進行精神營銷,語不驚人死不休。然而,在金錢與流量的誘惑面前,一項原則的落實必然離不開制度保障與法律托底。
我們需要做的,是為自媒體建立必要的行業(yè)標準,在出現專業(yè)性錯誤和缺失時,自然觸發(fā)糾正和處罰的反饋機制;平臺要加強對內容的把關,獎懲分明,倒逼自媒體提升自身內容質量;想要根治頑疾,還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增強執(zhí)法的可行性與靈活性,加大懲處力度,扎緊制度的籬笆。
咪蒙走了,“毒雞湯”模式也必然走向窮途末路。在制度缺位的背后,我們更應該反思,咪蒙一次次戳到我們內心的痛點,僅僅是她的原因嗎?除了極度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場景、高度市場化的粉絲經濟,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傾斜與群里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非理性,是否也為其毒性在社會中的彌散推波助瀾?
自媒體的門檻可以低,但公眾文明的閾值不能降低,只有社會價值觀不走失,那些精神鴉片才能沒法走心。(呂京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