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老北京人還住在北京城里的年代,胡同里的老街坊們經(jīng)常會在墻根兒或者屋角兒種上棵瓜蔞,是拿它當作花草來觀賞的。種這東西當作花草,在園藝學上不入典譜,而老北京人喜歡它,是因為它有“三絕”:它枝干蔓生,葉大如掌,既可搭架又可爬墻,能為屋宇院落遮陰蔽日,此第一絕;它花色潔白而花形奇異,傍晚開放,入夜吐芳,此乃二絕;它果大如瓜,熟來由青轉紅,猶如燈籠般好看,經(jīng)霜不落,如不摘,可賞一冬,此三絕也。有此“三絕”,讓城里邊本就不大的院落平添了蔭涼兒、香味兒和美景兒,就無怪乎人們如此喜愛這種不登典譜兒的“草花兒”了。
記得小時候,有一年,家住正陽門外的親戚給了我們一個黃熟的瓜蔞,因其里面有成熟的種子,春來可以播種。當晚,瓜蔞便被切開來,里面有黃褐色的瓤和像極了南瓜子的種子,黃褐色的瓤很黏,好像含糖量很高,看上去很好吃的樣子,于是我嘗了一口,有點兒甜、有點兒苦,還有點兒辣……一點兒也不好吃。老人們看著我直吧嗒嘴兒,告訴我:“小子,可別胡吃亂嘗的,這可是藥!”
由此,我知道了,瓜蔞原來是藥!藥,自然是不那么好吃的。到后來,上小學了,一次秋游的時候,我看到北京動物園犀牛河馬館的外墻上結滿了紅燈籠般果實的瓜蔞藤,我指著這些紅色的果實,告訴同行的小朋友:“你們知道嗎?這墻上結的,都—是—藥!”引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陣哄笑。
在中藥房里,可以買到一個瓜蔞的各個部分,不僅名稱不同,功效也各不相同。完整的果實叫全瓜蔞,果皮叫瓜蔞皮,種子叫瓜蔞仁,把種子用紙包了,砸去油脂叫瓜蔞霜,那粗大的塊根切成一片片后曬干,叫天花粉。它們雖同根所生,但在功用上卻各有偏重:瓜蔞皮偏清化熱痰、理氣寬胸,多用于肺熱咳嗽,痰黃難出;瓜蔞仁則偏潤燥化痰、滑腸通便,可用于腸燥便秘;瓜蔞霜功似瓜蔞仁而力弱,最適于小兒;而全瓜蔞既以清熱化痰為主,又兼有皮、仁的功效,可謂一專多能;天花粉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消腫排膿的功效,可治療肺燥咳嗽、咳血、消渴、瘡瘍腫痛等。
由此看來,瓜蔞可謂全身是寶。最可愛的,是無論多么肥沃抑或貧瘠的土壤,它都能生長,而且很少生病蟲害,它的地下有宿根,一次播種,多年受益。因此,不妨在庭院、空地、陽臺上種幾株,那滿架的新綠和紅彤彤的秋實,一定會給您無限的喜悅和快慰。(段煦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本草綱目》研究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