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秋日的陽光不濃不淡地傾灑在海港區(qū)鐵新里小區(qū)的邊邊角角。一處緊閉大門里的“巨型”建筑殘骸引人側(cè)目,無數(shù)根扭曲的鋼筋從廢墟里掙扎而出,像是要看看院墻外早已不一樣的天地。
這棟曾經(jīng)矗立于此兩年之久、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霸王樓”,沒有任何審批手續(xù),嚴重影響臨近居民樓采光。從今年6月15日起,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在兩臺大型挖掘機的協(xié)作配合下,在百姓奔走相告中,“霸王樓”被拆除了。
“這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我們就是要讓大家看看政府拆違的決心和力度。”燕山大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魯志國告訴記者,敢不敢拿下這個“霸王樓”,考驗著海港區(qū)委、區(qū)政府拆違的決心,也是辦事處啟動拆違工作以來遇到的最大障礙。區(qū)委書記在走訪調(diào)研時,鐵新街20余戶違建租戶圍住他七嘴八舌:“政府是不是只拆小的不拆大的,只拆容易的不拆難的?”書記當即回答:“只要是違建就必須拆,大的難的要先拆。”
與攻下“霸王樓”的魄力與決心相比,要想拆除鐵新里片區(qū)見縫插針的違法棚亭,更是考驗人的耐心和智慧。
鐵新里建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5條主要街巷路兩側(cè)橫七豎八立著的300多處違建把人行道堵得嚴嚴實實,動不動就堵車,人進不去、車出不來,居民遇著事兒干著急沒辦法。
“這里的違建雖多,但絕大部分屬于鐵路方面的物業(yè)公司!濒斨緡f,古時候“劉備三顧茅廬”是求賢若渴,為了拆除鐵新里的違建棚亭,他拿著區(qū)政府的文件沒少找物業(yè)公司。他們還根據(jù)商戶租期不一致等情況確定了“自拆為主、分片拆除”的策略,把商戶損失降到最低。目前,共拆除這里各類違建263處、1.8萬多平方米,為街巷道的硬化、綠化、美化工作打下基礎。
下午3點多,記者又跟著魯志國來到燕陽里這個曾經(jīng)私搭亂建的“重災區(qū)”。
“以前這個小區(qū)連房都不好賣,人家嫌環(huán)境差,看一眼就走了。這回環(huán)境好了,一套房至少能多賣5萬!闭勂鹕磉叺母淖,一位在休閑廣場健身的阿姨說。
據(jù)了解,燕山大街街道辦事處通過強化輿論宣傳,發(fā)動黨員干部帶頭自拆,設立“免費代拆報名處”鼓勵居民自拆。用1個多月時間,拆除磚混彩鋼違建155處、5800多平方米,清理圍欄菜地25處、1.2萬多平方米,清運垃圾860余車,F(xiàn)在,燕陽里的拆后修復工程已完成80%。
在燕山大街街道辦事處大門口,記者遇到了正給一位老大爺做工作的辦事處城管辦主任朱繼明。
“小朱,這就是我家的《占道使用證》,有了這個,大樹下那個小賣點就不算違法建筑吧!咋能給我下了《違建戶告知書》呢?”
“田大爺,您這個是《臨時占道使用證》,不是永久的,也不是城管、規(guī)劃部門下發(fā)的,在這次拆除范圍內(nèi)!
“這可是我1996年花了一萬八從別人那兌過來的,這個錢咋算?”
“那只能去找賣家協(xié)商解決了。我們下周一將下達《限期拆除通知書》,拆的時候,您要留啥,我們可以給您留下,希望能把您的損失降到最低!
……
這場“拉鋸戰(zhàn)”持續(xù)了半個來小時。
“做百姓工作得入情入理,老百姓倒苦水、擺理由,各家有各家的難處,但是如果只顧眼前的小利,城市怎么才能變得更好?‘釘子’再深,我們也要給拔掉!敝炖^明深有感觸地說。(記者朱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