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中旬,北京寒冷異常,退休職工王大媽去位于北京市西三環(huán)六里橋附近的一個服裝市場,買了一件兩百多元的長款羽絨服。這件羽絨服看上去很厚實,可穿在身上卻并不保暖。于是,王大媽把羽絨服送到一家商場的羽絨服專柜鑒定。沒想到,羽絨服剖開后,內膽里裝的竟然多是羽毛和絲絨,很難找到真正的羽絨。
羽絨服輕便、保暖、蓬松又柔軟,素來是北方人御寒的首選。然而,市場上的羽絨服質量良莠不齊,存在以次充好現(xiàn)象。有些服裝廠商為了牟利,以雞毛冒充鴨絨、以粉碎的腈綸棉冒充羽絨,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成本竟不足100元
位于北京市南三環(huán)外的木樨園京溫服裝批發(fā)市場,是京南有名的羽絨制品集散地之一,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服裝商販來此批發(fā)羽絨制品。2013年春節(jié)前夕,《生命時報》記者來到這個市場展開了調查。一名銷售商告訴記者,2012年冬天全國普遍氣溫低,這里的羽絨制品日批發(fā)量可達3萬件以上。
走進市場,里面熙熙攘攘,很多商家以銷售羽絨服為主。記者觀察發(fā)現(xiàn),市場里的羽絨服價格落差比較大,價格高的近千元,中間檔的在350—450元,價格低的僅售一百多元。一名銷售商說,來批發(fā)中低檔價格羽絨服的人最多。在一樓一處攤位,銷售人員向記者推薦了一件長款羽絨服,批發(fā)價格200元。當記者問及為什么這么便宜時,店主陳先生坦言:“里面的羽絨稍微差點!”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yè)內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羽絨服好壞關鍵在羽絨。一般來說,批發(fā)價格在300元以下的羽絨服,里面的羽絨很少,都摻雜了其他東西,“根本稱不上是羽絨服”。他告訴記者,制作一件長款羽絨服需要5兩羽絨,好一點的羽絨80—100元/兩,差一點的也要50—60元/兩,還有面料、拉鏈、扣子等其他配件,再加上人工費、廠家利潤等,300塊錢連成本都不夠。他說:“你說的那件批發(fā)價200元的羽絨服,估計成本價不到100元。”他說,即使一件短款的中檔羽絨服,成本也要400元,商家一般會加價40%銷售,“550—600元才是一件中檔羽絨服的合理銷售價格”。
粉碎絨以次充好
周先生曾經在豐臺區(qū)六營門南街經營一家羽絨服加工作坊,但現(xiàn)在已經不做了。他的作坊不但可以定做羽絨服,還生產和批發(fā)低檔羽絨服,每件250-300元,填充的多是假羽絨。周先生說,他家過去銷售的假羽絨多達7種,價格最便宜的4元/兩,最貴的是摻雜了70%化纖棉的“羽絨棉”,10元/兩。這些“羽絨”全部來自浙江樂清,那里有專門加工生產假羽絨的小作坊。他還告訴記者,購買假羽絨的多是在服裝市場加工制作羽絨服的小作坊,很多小作坊主都有攤位,自產自銷!皟r格在200元以下的羽絨服,里面裝的都是‘飛絲’,根本沒有絨,保暖性很差,由于價格便宜,銷路也很不錯!
假羽絨又被稱作“飛絲”,是行業(yè)內對劣質假冒羽絨的普遍稱呼,其實就是粉碎絨。粉碎絨是由提絨后的鴨、鵝等禽毛粉碎而成。周先生說,“飛絲”顏色與真羽絨非常相似,但手感粗糙,比較硬,由于缺乏高溫消毒等工藝,加工成“羽絨服”后還可能產生異味。
就在2012年11月26日,中消協(xié)發(fā)布調查結果顯示,羽絨服面料質量差、含絨量難達國家標準、翻新時把好羽絨換成差羽絨等情況,已成為羽絨服定制翻新行業(yè)的三大潛規(guī)則。
摸不到梗的質量好
羽絨是鴨或鵝等水禽動物毛根部的小絨朵。據(jù)了解,目前我國現(xiàn)行的羽絨制品標準規(guī)定:普通羽絨服含絨量的標準不得低于50%,而正規(guī)羽絨制品企業(yè)加工生產的品牌羽絨服,含絨量一般都在90%左右。
消費者購買羽絨服時應如何挑選?北京廣安門外大街華聯(lián)商場羽絨服專柜的售貨員陳先生提醒,購買羽絨服要“看、摸、拍、聞”。
看羽絨服是否有商標,是否鉆絨跑毛,這是檢查面料質量和縫制質量的標準;用手仔細摸,看手感如何,摸不到羽毛梗,說明含絨量達到了70%,質量比較好,如果摸到梗狀的東西或粉末狀的東西,說明含絨量很低,或者是假羽絨;用手怕打羽絨服,如果針腳處有粉末噴出,說明羽絨內含有灰粉,質量差,還可以用手抓一把再迅速松開,如果很快鼓起來,說明含絨量高;質量好的羽絨服,里面的羽絨都經過清洗、高溫消毒,聞不到異味,如果有腥臭味或其他異味,說明羽絨沒有經過清洗和消毒處理,質量有問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