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滿分,每學期男生跑滿168公里,女生跑滿120公里...你能做到嗎?
男生168公里!女生120公里!
聽說了嗎?浙江大學驚現(xiàn)“跑步大軍”,各類花式跑步打卡的照片已經(jīng)刷屏!
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雨中撐傘(不撐傘)跑的!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據(jù)悉,浙江大學對2018級起的本科生體育課程教學實行改革,強調加強課外體育鍛煉。
浙大體藝部特推出APP“跑距”,并將此納入體育課的評分標準。APP“跑距”要得滿分,
每學期男生要跑滿168公里
女生也須120公里
要想在“跑距”上獲得有效的鍛煉記錄,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備注:男生有效跑距≥3.5公里)
允許時段:
6:00-7:30
15:30-18:00
19:30-22:30
學生熱議:開始覺得這規(guī)定很可拍,不過...↓↓↓
除了跑步,還有其他變化:“第十節(jié)”不排課
浙大這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后到底有哪些變化?
變化一
“第十節(jié)”不排課
根據(jù)改革要求,2018級起學生每周一至周五的“第十節(jié)”不排課,設置為體育活動時間,并通過新增專項輔導課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體育活動,保證體育鍛煉的質量。
浙江大學本科生院教務處處長胡吉明進一步介紹,“第十節(jié)”不排課,是指除特殊情況外,周一至周五下午的第十節(jié)不排課,該時段將成為同學們每天的重要鍛煉時間。
對浙大而言,這次課程調整的力度非常大,直觀表現(xiàn)為將原來五個時段的課程設置調整成了四個時段,關系到專業(yè)課程的重新編排。學校本科生院和公共體育與藝術部克服各種困難,為此項政策的實施打下了基礎。胡吉明表示,學校將在后續(xù)進一步優(yōu)化排課時段安排,統(tǒng)籌協(xié)調后續(xù)系列重要教學改革。
變化二
擴課程,增必修學分
改革后的浙江大學本科體育教育教學課程更具體系化,由課內體育、課外體育二部分構成。課內體育包括:專項教學課,專項輔導課,專項訓練課;課外體育包括:課外陽光體育鍛煉與活動,校園體育品牌與文化,國際國內競賽與交流。
據(jù)介紹,專項教學課分長學期專項教學課與短學期專項教學課,長學期專項教學課為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必修課,目前共開設籃球、排球、足球等36個專項,初級、中級、高級60個課程;專項輔導課為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必修課,擬設8個以上運動俱樂部,擬開設30個以上專項課程。
2018級學生體育課實行新的修讀辦法,每學期必修54(32+16+2+2+2)學時,即32學時課堂專項教學(16周,2學時/周)+16學時課堂專項輔導課(16周,1學時/周)+2學時體質健康測試+2學時運動安全教育和體育理論考試+2學時校園體育競賽(每學期必須參加1項/次及以上)。
變化三
加強課外體育,其中APP“跑距”要滿分
每學期男生要跑滿168公里
女生也須120公里
改革后,學生的體育成績,除了課內的專項技術占40%外,身體素質、體育理論、學習過程分占25%、10%、10%。此外,課外體育鍛煉占到15%的比例。
浙江大學的課外體育包括,鍛煉與活動、品牌與文化、競賽與交流。鍛煉與活動包括浙大體藝APP跑距鍛煉,院系(學園)體育活動,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等。其中,學校在評分標準中規(guī)定,想要拿到浙大體藝APP跑距鍛煉滿分的同學,必須在有效鍛煉時間段內,完成有效跑步距離和有效時間。從公里數(shù)上直觀看,每次有效距離,男生大于等于3.5公里,女生大于等于2.5公里;每學期男生要跑滿168公里,女生也須跑到120公里,才能拿到此項目滿分。
跑步打卡,浙大不是第一家
浙大這一新規(guī)被報道后,不少網(wǎng)友紛紛表示,自己的學校已有類似要求。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要求學生進行“跑步打卡”,比如南開大學。
2017年5月26日,南開大學教務處的網(wǎng)站公布了《關于我校公共必修體育課程改革的通知》。
該通知指出:
學校決定對校公共必修體育課程進行改革。自2017級本科生開始,專項課程成績由課堂出勤、專項技術測試、課外體育鍛煉情況、身體素質測試、理論考試五部分組成。
其中,課外體育鍛煉滿分為10分,采用以跑步為主、其他鍛煉類型(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為輔的考核方式。
跑步有效距離為每次不少于1公里,每天最多累加至5公里;其他鍛煉類型以刷卡進入運動場地次數(shù)計算,刷卡的有效時間間隔為每次不少于45分鐘,每天只計1次(如學生當天有體育課則不重復計算),刷卡地點為體育館、室外運動場入口、游泳館,學生進入和離開時各刷一次方為有效。
學生每學期跑步30公里以上方可獲得課外體育鍛煉分數(shù),否則課外體育鍛煉不得分,具體的計分方式如下表:
延伸閱讀
人民日報評論:欲把西湖比西子,游覽考勤總相宜
去年,清華提出“學會游泳才能畢業(yè)”,讓不少人開始調侃:還好是旱鴨子,否則就得上清華。今年,武大也在本科教育改革中突出了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浙大給足鍛煉時間的課時改革,則讓“缺乏時間”沒了托詞。這些名校的改革,選擇向運動場開刀,說明教育者已認識到:學業(yè)誠可貴,身體價更高。文明其精神,也要強健其體魄。
這股改革之風,有必要繼續(xù)刮下去。對很多人而言,大學是運動資源空前富集的時期。走進大學,讓不少人學會了太極24式,知道了游泳如何換氣,懂得了羽毛球發(fā)球規(guī)則,甚至接觸到了攀巖、擊劍這樣的小眾運動。大學有能力也有必要讓每一個學生培養(yǎng)一項終身不忘的運動愛好。另一方面,“補課”的緊迫性也顯而易見。據(jù)《2014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公報》顯示:比起2010年,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xù)呈現(xiàn)下滑趨勢,尤其是19—22歲年齡組的男生,速度、爆發(fā)力、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均有下降。而與此同時,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呈現(xiàn)穩(wěn)中向好趨勢。
大學生身體素質出現(xiàn)明顯斷層,似乎能找到很多細微的生活注腳:快遞多了、外賣多了、網(wǎng)游多了,也就癱得多了。而從校園課程設置來說,這其實也是給了大學體育教育一個很大的進步空間。
這不是說中小體育教育已經(jīng)盡善盡美。畢竟,中小學生體質穩(wěn)中有進,營養(yǎng)穩(wěn)步提升是重要因素。國內足球推廣過程中,“小學三年級現(xiàn)象”很突出問題。三年級以前,踢球的人不少,但一過這個坎,升學壓力就讓很多孩子提前“退役”。在一些地方,即使增強鍛煉,可能也只是得益于“中考要考體育”這根考試指揮棒。一旦高考不作要求,開足開齊體育課就又成難題,家長老師的加油鼓勁便瞬間啞了。所以有人會自嘲:身體素質就在中考那會兒達到了人生巔峰。
也正因此,浙大的這項改革,值得高校改革者關注,也值得每一階段的教育者用心體會。運動對于青少年氣質的培養(yǎng)不可或缺。前些天,有關男性應有什么樣的氣質在全社會引發(fā)了一場不小的討論。偶像的公共影響值得探討,但有一個維度更不可忽視,那就是:運動。運動對于陽光健康的形象塑造是根本、內生的,無論男女。這遠比幾個年輕偶像的海報或電視脈沖來得有決定意義。青少年有權利也有必要充分享受運動的快樂,這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因此呢,家長別整天將孩子關在家里,讓他們成了“白斬雞”,老師也別只盯著作業(yè)不放,讓孩子疏遠了公共活動。涵養(yǎng)堅毅品格,先從強化運動開始。
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游覽考勤總相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