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視頻無論多忙都要看》、《七點后吃它,竟可能得心梗腦梗!不是嚇唬你,中老年人最需要看》、《癌癥的起因已找到,千萬別吃了,一定要告訴家人!》……在朋友圈里看到這樣的標題,你會點開嗎?也許年輕人已對這些標題黨的套路深諳于心,但父母這一輩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很可能轉發(fā)甚至照做。這類謠言充斥著“老爸老媽的朋友圈”,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他們及其家人的思想和生活。面對這些謠言,年輕人應怎樣幫爸媽“清理”朋友圈?老年人使用微信時又應注意什么?
□文/圖 燕趙晚報記者 苗靜 石維
老爸老媽的朋友圈長啥樣
養(yǎng)生帖為主 很多是謠言
12月5日至8日,記者在社區(qū)、街頭隨機采訪了多位老人,16位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中,13人會不定時地更新朋友圈,并且轉發(fā)。他們幾乎每天都會瀏覽好友的朋友圈,或者從同學、同事、戰(zhàn)友、親戚等群里瀏覽各種文章,還有的好友會直接把文章鏈接發(fā)過來。
他們的朋友圈里都是些什么文章?記者粗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以養(yǎng)生類為主,兼有時事、歷史、育兒等各方面的信息,其中有不少是謠言。家住綠色家園小區(qū)的吳大媽今年66歲,4年前開始用微信。記者數(shù)了數(shù),從8月1日到12月9日,她在朋友圈轉發(fā)了80多條信息,主要是關于養(yǎng)生保健、時事以及與上山下鄉(xiāng)等歷史有關的內容。記者逐條點開標題,卻發(fā)現(xiàn)其中有10條已經無法看到內容了,頁面顯示“該內容已被發(fā)布者刪除”、“此賬號已被封,內容無法查看”。比如,《每天吃一顆,不要搭支架,血管刷得特干凈》、《太可怕了,新聞聯(lián)播都不敢播,趕緊看!》等等。
62歲的張女士,今年1月剛剛更換了智能手機,種類繁多的新功能讓她興奮了很多天。如今,抱著手機刷微信更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課”!懊刻觳桓糜褌兞牧奶,不看看微信朋友圈,總覺得這日子少了點什么!薄抖垢黄鸪再愡^“砒霜”》、《警惕!身邊有人搶孩子》……記者發(fā)現(xiàn),張女士朋友圈的信息大概可以分為四類:養(yǎng)生建議、警方提醒、心靈雞湯和育兒寶典。
老人們?yōu)樯掇D發(fā)這些
關注什么就轉發(fā)什么
吳大媽說,這些信息都是完整看過后才轉發(fā)的。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或者感覺沒價值的東西,她都不轉。張女士說,年紀大了,少不了關注養(yǎng)生,除了轉發(fā)朋友圈,還有一大部分直接轉到了好友微信群和親戚微信群。關注警方提醒,則是因為自己的女兒經常因為工作晚歸,這些消息是專門給女兒看的,提醒她注意安全。半年前,她家剛剛添了一個小外孫,于是看到育兒類的文章,她就會全部收藏并挑選一些轉發(fā)到朋友圈。很多同齡人會在感興趣的文章下方評論,有時一天的留言就有十幾條。每當這時,張女士心里就會充滿了成就感,“關注什么,我就轉發(fā)什么!
60多歲的王大爺則習慣直接把這些內容通過微信發(fā)送給孩子們!捌鋵嵑芏嘈畔,并不是因為相信它才轉發(fā),而是覺得這個世界變化快,應該讓孩子們知道!蓖醮鬆斦f,兒女們每天只顧著忙工作,沒時間跟父母聊天,更沒時間關注社會上的事。這么多信息不提供給自己的孩子,簡直太浪費了。
朋友圈謠言影響力有多大
爸媽很堅決 子女很無奈
64歲的馮女士,也對養(yǎng)生的文章情有獨鐘。她不光轉發(fā),還會付諸實踐。冬天家人輪番感冒、咳嗽,她按照朋友圈文章里介紹的偏方,往橘子里倒入香油蒸熟了吃,或者把橘子烤熟了吃!凹词共灰娦В膊粫詨纳眢w的偏方,我才會照做。而且我也不會光信偏方不吃藥。”遵循著這樣的原則,馮女士昨天用茄子根煮了一鍋水讓家人喝,據說也能治咳嗽。
相比之下,68歲的趙大媽就更謹慎了。今年櫻桃大量上市的時候,她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文章,說是櫻桃核被人吃了以后與胃酸反應,產生劇毒的氰離子。趙大媽嚇了一跳,從此堅決不買櫻桃了。兒子告訴她這是謠言,況且誰也是只吃果肉不吃核,但趙大媽還是覺得不吃最保險。
“黃瓜太粗不能買”“雞蛋和西紅柿不能一起吃”等等,均來自王先生父母的朋友圈,也漸漸變成了父母的“飲食守則”。幾個月前,王先生吃了一盤西紅柿炒雞蛋,他父親還因此生氣了。
老人的朋友圈謠言多,子女怎么辦
多回家看看 陪父母聊聊天
“隨他們高興吧,別上當受騙就行!33歲的王濤說,父親去世后,母親一直情緒低落。自從前兩年給母親買了智能手機,明顯感覺母親情緒好多了。他平日經常出差,陪伴母親的時間比較少,就算母親相信了某些“謠言”,只要不是騙錢或洗腦的消息,他一般都不會點破,就為了讓母親高興。
因為不看母親轉發(fā)的雞湯文,小周幾天前被狠狠批評了一頓。雖然長期以來看這些內容真的很煎熬,但為了平息母親的怒火,她依然耐心解釋,甚至不惜上網查找各種“網文求真”之類的新聞報道,但母親并不買賬。
40歲的齊先生,對一篇文章中的話印象深刻:“爸媽不需要那些他們分辨不清的知識,他們需要的是我們!”他覺得,子女應該多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聊聊天,這樣他們就不會孤單了,也會少關注手機。
對此,心理專家認為,老人退休后的社交圈越來越小,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單一;ヂ(lián)網仿佛再次為他們打開了觸摸世界的大門,緩解了他們心里的孤獨感。善良的他們只是想通過自己的轉發(fā)幫助他人。而作為他們的兒女,首先要理解老人的苦心,其次才是有技巧地去教父母如何甄別消息真假,幫助他們在網絡世界里走穩(wěn)。
70歲程大爺:
享受網絡的便利 而不是被謠言“綁架”
在這個網絡時代,不用智能手機就是落伍,也無法更好地跟子女、孫輩進行交流?墒菍W會使用智能手機后,又容易被難辨真假的網絡信息“綁架”。面對這種兩難境地,老年人應該怎么辦?
程貴富老人的故事,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示。70歲的程貴富是位很“時尚”的老人。他2010年開通了微博,2012年開始用微信,出門打專車,能熟練使用支付寶等。他說,老年人要充分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而不是被那些謠言“綁架”。
程貴富愛好攝影、旅游、書法等。他堅持每天更新自己的QQ動態(tài)、微博和朋友圈,都是原創(chuàng)內容,從不轉發(fā)。那些難辨真假的信息,他只是看看而已,從不當真,因為他信奉的養(yǎng)生之道是“動腦、動手、動腿”。今年他發(fā)在朋友圈等處的原創(chuàng)內容有兩個主題:“2016年的我”和“百姓生活”。記錄自己的日常,發(fā)現(xiàn)身邊感人、有趣的事,每天更新,圖文并茂。
“尋找題材、拍照、編稿子,就得動腦、動手、動腿,都是為了鍛煉身體。”程貴富說,網絡上的信息量非常大,無法一一甄別。與其坐在那里刷手機,被謠言“綁架”,還不如出門鍛煉身體,看看別人有滋有味的生活。
12月6日,科技類網站“果殼網”推出《朋友圈謠言的5大套路標題!爸媽的朋友圈中招了嗎?》,內容大致為:
第一,標題里一定有“震驚!”“驚爆!”“太神奇了!”“出大事了。!”,而且感嘆號多多益善。
第二,謠言里啥玩意都不能一塊吃,吃啥都會致癌,但是吃啥又都能壯陽。
第三,不管大病小病,只需要“一招”“一服藥”“每天3分鐘”“只要7天”,就能輕松治好。
第四,一句看上去似乎很黃暴力的標題加一張小黃圖,點擊量輕松破十萬,結果說好的“床上功夫”是教你疊被子,說好的“禽獸片”是溫馨的動物世界。
第五,每條都是必轉,再不看就要被刪啦。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