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捉妖記》海報。
近日,“虛假票房”引發(fā)廣泛關注,電影局態(tài)度明確:對弄虛作假的電影票房將嚴肅處理。
2015年,電影《捉妖記》以24億票房奪得票房冠軍,但隨之便引來了關于票房造假的爭論。根據(jù)央視新聞的報道,引來《捉妖記》票房質(zhì)疑的原因是制片方發(fā)布的公告。公告中,片方表示《捉妖記》以24.2859億元的票房超越了《速度與激情7》,其中,公益場次放映票房總額是4042萬。
有影院把《捉妖記》放在凌晨播放,票房數(shù)據(jù)顯示,凌晨場不僅場場爆滿,上座率還達到108%,什么意思?還有7、8個人在凌晨站著看完近兩個小時的電影。(央視)
熱映電影幾乎都注水
4月19日,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電影市場特約活動召開,在“娛樂資本論”主辦的《電影金融創(chuàng)新的案例與邊界》論壇上,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副主任李東就近兩年國產(chǎn)電影票房市場造價亂象表示,“目前在熱映的所有票房比較高的影片幾乎無一例外都有票房注水”,但同時,“偷漏瞞報非常厲害”。(新浪)
記者調(diào)查:如此注水為哪般?
“買票房”和普通意義上的“包場”不一樣,因為并沒有真正的“觀眾”,在業(yè)內(nèi)被稱作“過數(shù)”,制片方只需要把播放的成本去除,再給影院一些好處,票房就可以“刷高了”。這種 “買票房”的造假行為一般有兩種方式:
一種“午夜包場、場場爆滿”。指的是制片方和院線私下達成協(xié)議,在影院非營利時間段,比如午夜12點到凌晨6點間,根本沒有觀眾的時間段安排無人場次,以包場的方式?jīng)_高票房;
另一種被稱為“花樣包場”。這是說在營利時間段,片方提前買下影廳里部分位置,而實際觀影時,并沒有真實觀眾,這種為票房注水的方法更加隱蔽,不易被查出。
為了提高電影的排片率,制片方還會在分賬比例上做文章。在我國,電影票房,上繳5%的電影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yè)稅后,剩下部分才由片方、發(fā)行方、影院按比例分成。一些制片方私下和影院協(xié)議,降低自己的分賬比例,將屬于自己的票房盈利返一部分給影院,好讓影院增加排片量,這樣既可以推高自己的票房,又可以擠掉對手的排片量。有的影院甚至暗中把約定分賬少的電影票房轉(zhuǎn)移到高分賬的電影上,從而獲得更高收益。
這樣“貼錢”可以在電影上映的最初幾天拉高票房,造成觀影火爆的“假象”,讓不知道怎么選擇電影觀看的影迷跟風購票。(澎湃新聞)
“我們有監(jiān)但是管不了”
目前,全國市場票房注水、偷漏瞞報甚至票價異常的情況都可以在專資辦的監(jiān)管系統(tǒng)里面看到,“但缺陷是,我們有監(jiān)但是管不了,政策法規(guī)沒有跟上,無法一一對照著進行處罰”,李東說。
以“幽靈票房”事件受關注的《葉問3》為例,在電影資金辦參與該事件處理中,對經(jīng)查實的3200萬元的虛假票房不予認可,不計入全國電影票房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同時,該片總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購票房,投資人(快鹿集團)和發(fā)行方(大銀幕公司)認可的金額約5700萬元。
“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確實缺乏一些法律依據(jù)”,李東表示,“出了這件事以后,下一步政策法規(guī),可能對處罰的細則(方面)會更加完善”。而相關的法律完善之路或許并不能一蹴而就。(新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