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歷史建筑名錄,石家莊老火車站等11處歷史建筑榜上有名——
留住城市記憶 期盼活態(tài)保護
5月29日,湛藍的天空下,靜謐而美麗的石家莊老火車站。見習記者李嘉歡攝
石家莊老火車站、解放紀念碑……日前,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公布首批歷史建筑名錄,11處歷史建筑榜再次勾起人們的回憶。這些老建筑,不僅記錄了城市歷史風貌變遷,更是強化民眾情感歸屬和身份認同的催化劑。如何更好地發(fā)掘其歷史文化價值、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成為當務之急。
包容開放 鑄就老建筑的人文底色
“火車拉來的城市”。一座石家莊火車站的變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石家莊城市發(fā)展史。
5月26日,站在美麗而靜謐的石家莊老火車站前,思緒飛到歷史深處。向前追溯一百多年,19世紀末,石家莊還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石家莊市鹿泉區(qū))留營鄉(xiāng),還只是燕趙大地上一個默默無名的小村莊——石家莊村。占地0.1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00多人,清光緒《獲鹿縣志》載:“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
但歷史的機緣很快垂青于此。1905年正太鐵路在石家莊建站,石家莊成為正太鐵路的一個重要站點。盡管當時只能修筑1米軌距的窄軌鐵路,候車室盛不下多少人,但火車動力開辟了這個村莊的新紀元。鐵路竣工通車后,又集資修建了跨越鐵路的大石橋,溝通鐵路兩側的東西交通,從此石家莊有了橋西、橋東的地名。自此,石家莊逐漸成為重要的物流轉運中心,慢慢替代獲鹿縣“旱碼頭”的物流中心地位而成為交通樞紐和城市崛起的先導。
此次名錄公布的石家莊老火車站,修建于1984年,于1987年正式投入使用。參與此次歷史建筑評估工作的石家莊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相關人士介紹,投入使用后的25年時間,作為石家莊重要的交通樞紐,它成為很多人認識石家莊的標志性建筑,承載了太多人的相遇和別離。以鐵路為媒,縱橫交錯的鐵路交通帶動了石家莊的飛速發(fā)展,同時以老火車站為內核凝結起的城市中心布局,更完成了這座城市由落后到繁華的歷史蛻變。
火車、鐵路、機械——這些凝重的字眼,給石家莊打上了硬朗的烙印。而在河北省工業(yè)文化協會顧問、學者梁勇看來,這些老建筑硬朗的背后是那流動的激情、包容的底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代代的人在這里的交匯和凝聚,作出貢獻的人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乃至世界各地——開放包容,既是歷史烙印,也是人文涵養(yǎng),對今天啟示非凡。”
奮進崛起 傳承老建筑的紅色基因
尋覓紅色基因,見證歲月變遷。石家莊的歷史,更在于紅色文化。
石家莊解放紀念碑也在此次公布名錄之中,它已成為石家莊市厚重歷史文化的一個剪影。5月28日,天空湛藍,記者來到這座紀念碑前,只見“石家莊解放紀念碑”8個鎦金大字熠熠生輝,雕像、碑文臺、主碑三者相得益彰,威武壯闊。石碑左側花崗巖石上,一首七律《攻克石門》,氣勢恢宏,使人重溫那段崢嶸歲月。“石家莊作為全國首個由解放軍解放的大城市,紅色歷史基因深入骨髓。解放紀念碑建成于1987年11月12日,當天正是石家莊解放40周年紀念日!绷河抡f,紀念碑就像一座城市的歷史烙印,時刻提醒著我們那段紅色歲月。
石家莊鐵道大學開元樓位于學校大門東側,修建于1953年。鐵道兵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里的一個特殊兵種,誕生在炮火紛飛的1948年,隨后迅速成長壯大。開元樓東西長約78米,南北長約14米,占地面積約1060平方米,共2層。建筑為磚混結構,坡頂灰墻,平面呈中軸對稱,立面具有典型檐部、墻身、勒腳“三段式”結構,建筑造型獨特。
長安公園西門,一座高約6米的工農兵塑像,映襯在蒼翠的松柏間,以鮮明的輪廓和蓬勃的士氣,向來往的人們展示著極具特色蓬勃朝氣。“我們對這座塑像非常熟悉,感情很深!辈稍L中,幾位住在長安公園附近的老人告訴記者,作為一座老建筑,工農兵塑像既反映了當年的特色,也見證了城市的發(fā)展變遷和人們的生活變化。
華北人民政府在此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在此創(chuàng)立,第一張人民幣在此發(fā)行……英雄之城,寫下共和國歷史上諸多第一!袄辖ㄖ旧,體現或反映著紅色文化,至今薪火相傳,發(fā)揮著鼓舞人心、銳意進取的巨大作用!笔」沤ㄋL張建勛表示。
活態(tài)保護 發(fā)掘老建筑的新價值
歷史建筑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此次公布的11個歷史建筑,涵蓋民用建筑、工業(yè)建筑、商業(yè)建筑、辦公建筑等類型,涉及石家莊的歷史人文等多個領域,那么今后將怎樣有效保護利用呢?
“建立清單,隨時發(fā)現問題!笔仪f市文保部門相關人士介紹,所謂歷史建筑,是指經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城鄉(xiāng)歷史風貌、地方特色,或具有較高的科學技術、建筑藝術價值,且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構)筑物。盡管并未上升到文物遺產保護層面,但可對其進行“準文物”保護。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很多地方對歷史建筑都建立相應保護制度。
“對城市歷史建筑的保護,不僅要‘看住’,更要以傳承歷史文化記憶、服務公眾為內在目的,在保護中使用,在使用中保護,最大限度發(fā)揮其歷史文化傳承功能!焙颖贝髮W建筑系副教授賈慧獻認為,要讓歷史建筑獲得新生,不能束之高閣。
燕春飯店曾有“燕趙第一家”之稱,如今,其周邊早已高樓林立。作為城市發(fā)展變遷的“見證人”與“參與者”,在保留歷史情懷的基礎上,不斷滿足現代消費需求,使燕春飯店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特色傳承。更多的老建筑期待華麗轉身,但這個“度”該如何把握呢?
“將歷史建筑融入現代生活,要注意有針對性。倡導政府為主體,企業(yè)、社區(qū)、居民等多元參與的保護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真正讓老建筑有尊嚴地活起來……”梁勇等學者表示,在當前城市快速發(fā)展進程中,對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利用,不僅要契合現代城市景觀和城市風貌建設,更要注重創(chuàng)新舉措,進行生活性和教育性的保護傳承,促進社會經濟和歷史文化齊頭并進持續(xù)發(fā)展。(記者龔正龍 見習記者李嘉歡)
來源:河北新聞網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