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富榮、曹小梅兩代軍嫂在一起。李忠勇 攝
在河北省井陘縣城人武胡同住著一戶軍屬兩代“軍嫂”,“老軍嫂”名叫霍富榮,年已六旬,“小軍嫂”叫曹小梅,是她的二兒媳婦,將近而立之年。多年來,這對老新“軍嫂”含辛茹苦,持家教子,默默付出,以柔弱的肩膀支撐起這個兩代軍人的家庭,無私奉獻著愛軍之情,被人們傳為佳話。
霍富榮從小心里崇尚軍人,夢想當個颯爽英姿的女兵,但適齡時未能如愿。之后,她心里又燃起一個愿望:定要嫁個軍人。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如花似玉的她,已經(jīng)成為一名光榮的鐵路職工,當?shù)厍皝斫o她提親的人“踏破門檻”,都被她一口回絕,面都不見。而后來當有人給她介紹了遠在福州軍區(qū)前線報社工作的軍人王會庭時,她欣然應允。1974年8月,兩人第一次見面,便訂下終身。那時,部隊執(zhí)行晚婚晚育規(guī)定非常嚴格,她一直耐心等待了5年之久,才到部隊結了婚。她覺得能夠嫁給軍人做妻子,就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了。
然而,人們常說:“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軍人的妻子難上加難”。她在實際生活中可是真正體驗到了;楹,首先是相思之苦,兩人分居兩地,猶如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天隔一方,一年僅有一次探親假,平時全靠“鴻雁傳書”,在信里訴說衷腸。那時寫信是唯一的聯(lián)絡溝通方式,天天盼回信。因此,郵遞員便成為雙方最關心最親近的人了。接著就是家務之難。1979年8月,她懷著大兒子即將臨產(chǎn),丈夫工作忙回不來,她自己去醫(yī)院把孩子生了下來。她作為“軍嫂”,心里理解丈夫:軍人的使命高于一切,自己再難也要克服,不能拖丈夫的后腿。從此,她只身帶著孩子,硬是咬牙堅持過了幾年艱難的日子。
1983年,丈夫調(diào)回當?shù)厝宋洳抗ぷ,她滿以為從此就能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沒想到丈夫依然是天天為工作奔忙,還經(jīng)常到外地出差,參加培訓進修,根本顧不上管家,尤其是1988年二兒子出生后,家務更忙,她都任勞任怨承擔起來。1992年,丈夫被調(diào)到石家莊礦區(qū)人武部當政委,夫妻二人又開始了分居兩地的生活。只要人在總有盼頭,畢竟回家團聚的機會還是有的。可是沒有想到的是1996年8月,丈夫突然被查出患了胃癌,且已到晚期,經(jīng)住院手術治療無效,1997年5月不幸逝世了。中年喪夫,是婦女人生的一大悲劇,她悲痛欲絕,家中上有七十多歲的老母親,下有兩個兒子,大的17歲,小的才9歲。
家庭突然失去了頂梁柱,但她沒有被巨大的變故擊倒,處理完丈夫的喪事,擦干眼淚,堅強地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重擔。她知道,自己肩上有太重的責任,既要為老母親養(yǎng)老送終,又要撫養(yǎng)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她當時月工資僅570元,養(yǎng)活全家非常吃力。面臨生活重負,她從不向組織伸手,不給部隊找麻煩,自己默默承受。曾有人勸她再嫁或招贅,找個幫手和依靠,都被她婉言拒絕,她心里始終堅守著對軍人丈夫的那份忠誠,珍惜自己“軍嫂”的這一光榮稱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克服了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硬是把兩個孩子養(yǎng)大成人,不僅使兩個孩子都大學畢業(yè),而且還給他們成了家。
二兒子王鵬大學畢業(yè)后,為加強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投筆從戎;舾粯s積極支持兒子繼承丈夫的遺志,報名參軍,再為軍隊建設出力。2010年,她將二兒子送到部隊,剛入伍時去到山西大同某部,條件比較艱苦,從小沒有受過苦的兒子有些吃不消。她就給兒子講楊六郎為抵御外侵,鎮(zhèn)守邊關的故事,堅定了他在部隊不怕吃苦,刻苦鍛煉的信心。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隨著年齡的增長,王鵬該找對象了。在當下一些女子出嫁要房要車的情勢下,她家的條件算是差的了,全家老少四代人還擠住在僅有60平方米的舊房里,且王鵬在部隊當兵,婚后分居兩地,哪個姑娘會跟他呢?她著實為兒子的婚事發(fā)愁。沒想到,此時,一個與兒子初中一起同過學的漂亮姑娘曹小梅找上門來,和她當初一樣崇尚軍人,非要死心踏地嫁給王鵬。曹小梅還親自跑到部隊,向王鵬表達自己的心愿。就這樣,2013年二人終于成婚。曹小梅便成為這個家庭的第二代“軍嫂”了。
曹小梅賢惠能干,尊婆愛夫,辛勤育子。她在距縣城40多公里的石家莊市一個骨病醫(yī)院當護士,通常一個星期才能回家一兩次,回家后就幫婆婆做家務,有時還帶婆婆和90多歲的外婆到醫(yī)院檢查身體,針對病情拿藥打針,精心治療。2014年,她的兒子出生后,既要照管孩子,又要上班,每天更忙更累了,尤其是孩子生病后,她和婆婆一起給孩子治療護理。為了不讓丈夫分心,她在電話里總是報喜不報憂,不讓丈夫知道。
在霍富榮、曹小梅兩代“軍嫂”的共同支持下,王鵬在部隊服役已經(jīng)7年了,工作單位多次變動,他都能服從分配,積極工作,現(xiàn)在已是三期士官,成為部隊現(xiàn)代化建設的技術骨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