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名譽村長”王新法,61歲的曾德平無限感傷。3月1日,王新法入葬后的第四天,61歲的曾德平和幾位村民沿著盤旋的山路,歷時3個多小時來到六塔山頂,念叨村里的變化,傾訴思念之情。
這是王新法入葬之后,曾德平連續(xù)三天上山祭拜。按照土家族的傳統(tǒng),只有父母去世才能受到這樣的重禮。
近幾日,84歲的田申秀老人也閑不下來,每天都會步行兩個小時到王新法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轉(zhuǎn)一圈,期待著能遇到“名譽村長”,和他聊聊天、拉拉家常。
在老人心里,王新法沒有走,也不會走……
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的心一再被震撼:說起王新法的舉動,沒有一個不豎起大拇指;談及“名譽村長”的好,沒有一個不紅了眼睛。
到底王新法做了什么,讓這里的人都認他、愛他,對他無比留戀?又是為什么,這里的人都親他、愛他,視他如親人?
扎根深山 自掏腰包助農(nóng)脫貧
薛家村地處武陵山脈深處,是湖南省級貧困村。雖然守著青山綠水,可這里人的生活依然很貧困。王新法進村幫扶后,一心想著的就是改變村民的生活現(xiàn)狀,帶領(lǐng)他們脫貧致富。
講起王新法,薛家村黨支部書記覃遵彪心里還有些愧疚。4年前,當王新法第一次告訴他自己義務(wù)扶貧的想法時,覃遵彪還以為他只是做做樣子的,根本沒把他當回事。
然而,當王新法拿出自己的64萬元儲蓄,要為村里架橋、修路、建烈士陵園、發(fā)展生態(tài)茶園時,覃遵彪信服了。不僅和王新法一起義務(wù)出工,還主動將自己的茶廠和另外引進的一家茶廠并入村里的茶葉合作社,使其成為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同樣被王新法的實際行動征服的還有曾德平。
“一開始看不慣他,覺得他太霸道。”曾德平說,“薛家村最大的財富是茶園,但他卻要大伙兒將茶葉采摘由四刀改為一刀,這不是斷了老百姓僅有的財路嗎?”
但接下來的事情讓他心服口服。
聘請專家“把脈”、對茶園進行標準化管理,利用自然條件減少病蟲害、大力發(fā)展有機茶葉……在王新法的幫助下,曾德平家里的試驗茶園,次年每畝收成就達到了7500元,畝均增收5000余元。
一年的時間,這個專門找茬的土家漢子,成了他的“鐵桿粉絲”,并影響著更多的人對王新法“黑轉(zhuǎn)粉”。
“吃自己的飯,花自己的錢,干村里的事兒!贝逦瘯魅钨R順勇這樣總結(jié)王新法的扶貧義舉。
據(jù)悉,在薛家村義務(wù)扶貧的四年間,王新法前后拿出了100余萬元,為村里拓出了15公里山道,架起了6座橋梁,讓老百姓喝上了潔凈的山泉水,人均年收入也從最初的2000元增至6000元。
“老弟,你為鄉(xiāng)親們做的這些事,堆積起來就是一座山。 闭劶巴跣路,76歲的賀宗云老人情緒激動,老淚縱橫。
[1] [2] [3] 下一頁 尾頁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