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廣東東莞市第二人民法院獲悉,東莞一名儲戶遭遇電信詐騙,被不法分子通過網上轉賬騙走38萬元,起訴銀行未盡安全告知義務。近日,東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判決銀行因盡到提醒義務無須擔責,并提醒市民提高防范意識。
2015年5月21日8點半,東莞市民諸葛先生接到電話,對方自稱是“中國工商銀行東莞分行”的工作人員,稱諸葛先生在上海有一張信用卡透支,他需打電話向上海市松江區(qū)公安局報警,公安局將通知法院不予扣款。
諸葛先生遂根據提示,聯(lián)系上了“上海市松江區(qū)公安局李浩警官”,“李浩警官”要求諸葛先生先到工商銀行辦理一個“電子密碼器”。于是,諸葛先生在當天上午10點多到工行虎門某網點辦理了四項業(yè)務。諸葛先生又在“李浩警官”轉接到的“偵查科蘇科長”的指示下,多次在電子密碼器中輸入多個數字,并告知“蘇科長”密碼器中顯示的數字。這期間,諸葛先生與“李浩警官”和“蘇科長”的通話始終沒有掛斷。諸葛先生稱,當時他將電子密碼器顯示的動態(tài)密碼誤認為是對方所稱的“工號”,并將其告知了對方。
就在雙方通話的這段時間,諸葛先生名下兩個賬戶以網絡轉賬形式共匯出近38萬元。他發(fā)覺被騙后報警。 2017年4月,諸葛先生將銀行告上法庭,要求銀行賠償其損失近38萬元。
諸葛先生認為,他辦業(yè)務時銀行未盡到應有的提醒義務,沒有告知他簽署《工銀電子密碼器領用須知》,他也沒有收到電子密碼器的特別提示、產品說明書和安全提示,致使他在業(yè)務辦完后半小時內被他人通過其剛辦理的工銀電子密碼器詐騙,故要求銀行賠償其損失。
銀行稱,銀行交付工銀電子密碼器時,就將隨附的特別提示、產品說明書和安全提示一并交給了諸葛先生。辦業(yè)務時,諸葛先生已對相關告知事項簽名確認,電子密碼器的覆膜上也印制有“切勿將電子密碼器上生成的動態(tài)密碼告知他人”等安全提示。諸葛先生沒有妥善保管電子密碼器,將其動態(tài)口令告知他人,造成的損失應自行承擔。
法院經審理認為,銀行在業(yè)務辦理憑證、電子銀行個人客戶服務協(xié)議中有載明關于安全提醒的內容和條款,并載明身份確認工具為“工銀電子密碼器”,諸葛先生在上面簽名確認表明其對上述內容已知曉。工銀電子密碼器的覆膜上也有安全提示內容,銀行已盡到安全提醒義務。諸葛先生要求銀行賠償缺乏依據,法院判決駁回其索賠請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