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軍
“草莓打膨大劑可致癌”“無籽葡萄用避孕藥培育”“獼猴桃涂抹防腐劑138天不爛”……近些年,每逢時令水果上市,必有此類謠言來襲,或舊飯重炒,或花樣翻新,讓消費者惴惴不安,給種植戶、經營者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和損失。(據《新京報》12月13日報道)
前些年此類謠言大有市場,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消費者相關知識的匱乏。但時下每有“水果謠言”出籠,行業(yè)人士、業(yè)內專家都會及時給出權威說法,澄清事實、解疑釋惑,那為什么“水果謠言”依舊能夠唱成“四季歌”且不乏相信者呢?
這當中,有人們“小心無大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tài)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則在于總有一些人故意造謠、傳謠,一些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借機炒作、“攪混水”。對此,要繼續(xù)放大權威聲音,用常態(tài)科普筑牢“防火墻”。同時,要建立嚴明的懲戒機制,讓謠言的蓄意制造者、惡意傳播者付出應有代價,以發(fā)揮法治手段的教育、警示和震懾作用,遏制謠言任性、野蠻的生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