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近日,一篇題為《校長的孩子都去擇校了,誰會相信我的教育理想》的文章引起社會關注,該文作者是常州市朝陽中學校長殷濤。殷濤在常州教育系統(tǒng)工作多年,被認為是一位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教育者。在這篇文章中,殷濤講述了自己拒絕為成績優(yōu)異的女兒小升初擇“名!、讓女兒進入了自己所在的外來工孩子占大多數的朝陽中學的故事。這一做法讓他承受了來自身邊人的不小壓力,但也獲得了常州市教育局局長的點贊。(據《現(xiàn)代快報》9月19日報道)
殷濤作為一位在教育系統(tǒng)工作多年的校長,相信只要他愿意,完全能夠讓女兒讀一所更好的學校。在大多數家庭紛紛為孩子選擇名校的現(xiàn)實下,這位殷校長的舉動,讓人感動,讓人贊嘆。
不過,應當正視的是,“校長拒絕為女兒擇!碑吘怪皇莻案,不具有普遍意義。恰恰是因為類似的事情并不多,它才成為新聞,才得以不斷在輿論場中發(fā)酵。不為女兒擇校是為了心中教育公平的理想,但殷校長堂吉訶德般單槍匹馬的沖鋒能否成功挑戰(zhàn)骨感的現(xiàn)實,恐怕還是個未知數。將近百年前,魯迅先生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發(fā)問“娜拉走后怎樣”。今天,我們不妨套用這句話問一問,校長不為女兒擇校之后怎樣?
“成長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睘楹⒆舆x擇怎樣的教育方式、教育環(huán)境,就有可能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從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到,殷校長的女兒在小學就是“尖子生”,聰穎的女兒加上開明的父親,對于這樣的組合,失敗應該是小概率事件。但即使如此,殷校長還是坦言,在作出決定之前,許多親朋好友都勸他別拿孩子的前途開玩笑,他自己夜里也經常失眠。可以想見,一旦孩子在學業(yè)上遭遇挫折,這個家庭將承受怎樣的壓力,而輿論又會怎樣沸沸揚揚——“看看,還是得上好學!薄
反過來說,在這所外來工孩子占到大多數的學校里,女兒的學業(yè)一帆風順,父親的教育事業(yè)也同樣蒸蒸日上,這是大家都樂意看到的結果。但面對這樣的結果,在羨慕、贊揚、鼓勵之后,又有多少家長會下決心效仿?對此,我們恐怕還不能十分樂觀。
擇校當然不好。以前是花高價買名額、找關系批條子,后來是勒緊褲腰帶買上一套學區(qū)房,變過來變過去,不變的是對教育公平的戕害。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當下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優(yōu)質資源匱乏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在這樣的背景下,哪個用心良苦的家長不想讓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學校?
回過頭來再看“校長不為女兒擇校之后怎樣”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像殷濤一樣堅持教育理想,越來越多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弱勢地區(qū)、學校傾斜,越來越多的公眾用實際行動支持教育改革……這就是我們應該給出的答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盡早讓更多的學校都成為“名!,更多的房子都成為“學區(qū)房”,也才能讓更多的家庭無需“遞條子”“買位子”就能享受到均等、優(yōu)質的教育,再也不必為“擇不擇!奔m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