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夙偉
“皮薄,餡多,一包湯”,在上海市松江區(qū)泗涇鎮(zhèn),一家創(chuàng)始于上世紀初的阿六湯圓店是不少老年人深刻的童年記憶,曾在泗涇居住的著名報人史量才就一直對“阿六湯圓”的味道念念不忘。如今,這種泗涇特色的手工肉餡湯圓再也無法買到了,會做正宗“阿六湯圓”的也只剩下兩名70多歲的老人。(據(jù)澎湃新聞7月18日報道)
“阿六湯圓”成“絕唱”殊為可惜,而讓“阿六湯圓”得以延續(xù)和傳承,首先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予以扶持。比如,要有政策上的傾斜,以一種“等不及”“傷不起”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破解傳統(tǒng)技藝后繼無人的發(fā)展困境。
當然,“輸血”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增強其本身的“造血”功能,讓“阿六湯圓”以強健的“體魄”去重新贏得市場,比如可以突出文化屬性,讓“阿六湯圓”作為傳統(tǒng)特色小吃去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只有這樣,“阿六湯圓”才能在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扶持之下走向市場,并在逐漸適應市場的過程中,擺脫“絕境”,重煥生機。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