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仨”,在另一個世界相聚。楊絳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合影。 河北日報資料片
人物名片
楊絳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楊季康。1928年考入蘇州東吳大學,后轉至清華大學借讀。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一起赴英國、法國留學;貒螅瑲v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楊絳早年創(chuàng)作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戲人間》等,被多次搬上舞臺。來到社科院后,她翻譯了《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多部高水平的譯作。
1980年,她發(fā)表了長篇小說《洗澡》;1981年發(fā)表《干校六記》并被譯成多種語言;1984年作品《老王》入選初中教材;1985年散文集《隱身衣》英譯本出版。2003年,93歲的楊絳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nèi)外;2007年,再出版《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5月25日凌晨,105歲的楊絳先生走了。
她是安靜、優(yōu)雅、博學的女性,是女兒、是姐妹、是妻子、是母親;
她才貌冠群芳,為愛人辛苦操勞,被稱作“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她淡泊名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她正直敦厚,正如她評價自己譯作《吉爾·布拉斯》的著者勒薩日一樣:“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風氣,不肯依附貴人。”
她才華橫溢,著作等身,一百歲后仍筆耕不輟,從容蘊藉;她樂觀堅強,正直敦厚,把自己看得很“小”,卻時時心念國家社會。她是一位把自己看得很“小”的大家。
她就是楊絳,一個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傳奇的女子。
縱然斯人已逝,而她的精神和作品,將在歲月的輪回中靜水流長。
論做人:
努力做一個不媚上、不欺下,謹守忠恕之道的正直誠懇的人
楊絳先生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取名楊季康,是家中第四個女兒。她的父親楊蔭杭先生歷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剛正不阿、浩然正氣,對她性格的養(yǎng)成影響很大。
楊絳曾說:“在我的一生中,我也一直努力做一個不媚上、不欺下,謹守忠恕之道的正直誠懇的人。”
生活中的楊絳幾近“隱身”,低調(diào)至極,幾乎婉拒一切媒體的來訪。楊絳與錢鍾書一樣,出了名不喜過生日,九十歲壽辰時,她就為逃避打擾,專門躲進清華大學招待所住了幾日“避壽”。她早就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德那首著名的詩,寫下自己無聲的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