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加強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擺在全黨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讓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取得實效,就需要把準基層黨員干部的“脈”,從他們的現實需求出發(f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式方法,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腦入心。
一、理想信念教育要著眼于激發(fā)黨員干部的內驅力
理想信念教育的著眼點應使理想信念內化于心,在教育內容上要具有針對性、吸引力。比如,我們應廣大基層黨員要求編寫的《黨章悅讀——情趨之、心向之、行歸之》(試行本),有深入淺出的核心提示、簡約具體的“實踐要求”、生動的典型示范、豐富的佐證材料,經部分黨員試讀頗受歡迎。增強教育內容的針對性,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比如搭建信息化教育平臺、創(chuàng)建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網站、開辦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移動課堂”等,讓主流價值觀充分占領網絡陣地。
通過設計一系列能夠“打動人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儀式,喚起情感、升華理想、重塑信念。儀式的作用在于,在特定的時間、場所,用特定的形式直擊人的情感和心靈;同時通過禮儀規(guī)范,將我們的情感予以社會化的表達,形成整體感受,凝聚集體性共識。譬如,在“3·23”警醒日,組織群眾為領導干部佩戴黨徽;在黨的生日,黨員集中宣誓重溫入黨誓詞;在“9·30”烈士紀念日,黨員和群眾一起升國旗唱國歌。莊重的儀式教育使黨員干部的情感受到震撼、理想信念得以升華,為理想信念內化于心奠定情感基礎。
符合實際的學習方式,使黨員干部能獲得正確的“知”;打動人心的儀式和活動設計,能有效調動黨員干部的“情”,讓黨員在學習過程中增強黨員意識,在踐行理想信念的過程中培育和放大社會正能量。
二、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科學有效的制度保障
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個人的自覺學習與修煉,也離不開科學有效的制度保障。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努力貼近基層黨員干部工作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以易操作、可持續(xù)、見實效為原則進行制度設計,讓理想信念在自律與他律的結合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對接黨員需求,建立符合實際的黨員學習制度,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一把手”工程,確保常態(tài)化,確保實效。同時創(chuàng)新機制,建立“立足崗位”的志愿服務制度。通過建立農村黨員“設崗定責”志愿服務制度,為黨員提供服務群眾的公益崗位;建立社區(qū)黨員“一人一崗”志愿服務模式,使離退休黨員在社區(qū)治理的實踐中重新“上崗”,立足崗位開展志愿服務;組建覆蓋各行各業(yè)的“共產黨員服務隊”,形成立足崗位的志愿服務大格局,為黨員踐行理想信念搭建起志愿服務的平臺。實踐證明,只有將理想信念教育納入制度化軌道,才能進一步提升其可行性、實效性。
三、理想信念教育要生活化、實踐化,實現“知行合一”
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做到理想信念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知行合一”。要從黨員干部的生活、學習和實踐入手,把理想信念轉化為黨員干部的自覺意識和實踐依循。
要打造載體、凝練主題,開展多層次多方面的教育實踐活動,將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與解決“四風”問題緊密結合起來,與“三嚴三實”的具體要求結合起來。如辛集市開展黨員干部“三德(講德性、重德行、行德政)、三性(黨性、德性、人性)、三好(做好人、干好事、留好名)”主題教育活動,著眼于提升黨員干部的自律意識和服務意識,引導全市人民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持續(xù)開展“辛集好人”評選活動,不斷增強凡人善舉的輻射效應,為經濟社會發(fā)展集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落實“為民承諾”制度,從各級黨支部的集體承諾,到黨員個人的“四個一”承諾,促使黨員干部辦實事、樹形象,讓理想信念教育看得見、摸得著。事實證明,只有將理想信念教育落實在各行各業(yè)、融入到每個人的工作中,才能取得實效。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