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考:南宮舊城明代時被埋湖底是否南宮舊城尚待考古
近日,南宮市南宮湖底發(fā)現(xiàn)大量漢代至唐宋聚居地。成片、成片的漢磚建構房屋遺跡,大規(guī)模古磚井散布、矗立在湖底,破碎的陶片、瓷片到處都是。南宮當?shù)氐拿耖g歷史研究者羅宗漢懷疑:“這里是不是就是傳說中被掩埋的南宮舊城?”
■牛城晚報記者 張軍瑜文/圖
南宮湖清淤,古遺跡浮出
南宮湖這一段時間正在清淤。而大片古代聚居地就是在清淤過程中被發(fā)現(xiàn)的。
11月17日,記者踏進南宮湖清淤現(xiàn)場。這一片大約700畝的南宮湖湖水基本已經(jīng)被排干,湖底到處是黑色的淤泥。湖底淤泥地上,散落著大量的碎陶片,有磚紅色的,也有土黃色的,少量彩色瓷器碎片也散落其中。南宮湖邊南舊城村黨支部書記王丙建告訴記者,他們在這里這幾天一共發(fā)現(xiàn)了5件完整器具,其中四件是陶瓶,經(jīng)過南宮市文保所鑒定為漢代用品,另外一件是瓷罐,經(jīng)鑒定為唐代器具。目前,這五件完整的出土文物都已經(jīng)上交南宮市文保所。
此次的清淤工程,為南宮市南宮湖地下水補采工程。在清淤過程中,工人發(fā)現(xiàn)了這里出土的大量古代遺跡。
古井、古民居集中出現(xiàn)
很多破損的漢代長條磚房屋,也隨著清淤工程的推進,浮出水面。這些遺跡,明顯可以看出當時房屋磚墻的樣子,有的保存還比較完整。在一片大約10公畝的低洼地,8個古代磚井也完整地矗立在湖底。南舊城村黨支部書記王丙建稱,這里最開始出土了將近三十多座古代磚井,但是一部分在清淤的過程中,被工人破壞掉了,留下的目前有8個。
記者看到,這些古磚井每個大約有四米多高,多為青磚結構,上口小,下口大,其中還有一座古陶井,經(jīng)過鑒定為漢代所留。
隨同記者采訪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考古學者說,在這么小的面積內(nèi),集中出現(xiàn)了這么多的古井,說明這里曾經(jīng)是當時固定的采水地;加上大量漢代房屋的出現(xiàn),也同時從側面說明,這里當時居住了大量的居民,基本可以斷定這里的遺跡為漢代至唐宋所留。
是否南宮舊城被埋湖底
著名的南宮普彤塔就矗立在這次古遺跡不遠之處。
地方志資料顯示,普彤塔建于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據(jù)此,普彤塔建造年代比公認的“神州第一剎”洛陽白馬寺(始建于永平十一年)及其齊云塔(始建于永平十二年)還要稍早兩年時間。
2006年南宮市后底閣78件唐代石造佛像的出土,曾經(jīng)引起業(yè)內(nèi)強烈關注,出土地被定為全國文保單位。
南宮歷史悠久,據(jù)歷代《南宮縣志》記載,南宮夏商屬冀州,周代相繼屬晉、趙、秦國邊陲東陽之地,秦朝建立后屬巨鹿郡。民國《南宮縣志》載“南宮之名始自漢初,表云呂后封張買為南宮侯,據(jù)此則南宮縣名或即始自漢高帝也!
當?shù)厍嗄隁v史學者謝建亮稱,南宮縣城一直到明代成化十四年俱在今南宮市北舊城村、南舊城村及現(xiàn)今的南宮湖三個湖區(qū)一帶。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南宮縣城全部被洪水淹沒,遷縣城到現(xiàn)今的南宮城,所以南宮市明代以前的歷史全部在地下。從一直以來南宮湖附近出土器物看,南宮舊城一帶漢、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時期歷史文物層相疊加,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其中2006年南宮湖西坑出土大量北齊時期漢白玉石佛造像,造像記銘文有“天統(tǒng)元年”、“天統(tǒng)五年”(北齊后主高緯年號,公元565、570年)、“武平六年”(北齊后主高緯年號575年)字樣,此處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七十年代,擴挖群英湖(南宮湖前身)時,曾出土大量古代遺跡和大量銅錢、陶瓷制品,以及僧人墓地、對缸多尊。
至于這大片的古代聚居地遺址究竟是否南宮舊城,尚待研究。
南宮湖邊的南舊城、北舊城村,也和南宮舊城的傳說有關。
當?shù)貙W者呼吁保護
工人還在湖底忙著使用高壓水槍進行清淤工作。在高壓水槍之下,淤泥之中不斷出現(xiàn)新的陶瓷碎片,不知道是完整的陶器、瓷器被沖碎,還是本來就是一些陶瓷碎片。一些古井和房屋也被高壓水槍,沖擊得七零八落。致力于南宮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民間學者羅宗漢說:“高壓水槍的沖擊力,幾乎能將所有的地下遺址文物摧毀。如果這里真是南宮舊城遺址,所有的古城風貌,將蕩然無存。”
南舊城村就在這次發(fā)現(xiàn)古遺跡的南宮湖湖畔。受南宮市文保部門委托,南舊城村黨支部書記王丙建組織了村民們對這片施工場所進行巡邏保護,外來人員一律不準踏入工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