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里人?”“我是唐山的(讀die)。”“你是干什么的?”“我是做(讀zou)啥的(die)?”7月7日,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唐山對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唐山方言”進行的工作驗收過程中,方言發(fā)音人姬艷玲地道的唐山話令人忍俊不禁。
2015年,國家教育部、國家語委決定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中國各地開展以語言資源調(diào)查、保存、展示和開發(fā)利用等為核心的工作。計劃開展80個少數(shù)民族語言(含瀕危方言)調(diào)查點,50個漢語方言(含瀕危方言)和30個語言文化調(diào)查點的調(diào)查。
在對唐山方言的驗收工作中,姬艷玲等人的唐山話,令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語信司司長張浩明與專家組成員對“唐山方言”的傳承滿懷希望。唐山方言也順利通過驗收被錄入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
唐山話亦稱“老呔兒”話,發(fā)音與普通話有一定的差別,“呔”字本身即有“土氣”之意。以已故評劇表演藝術家趙麗蓉為代表的戲劇演員通過央視春晚平臺,讓唐山方言以充滿喜劇色彩的方式得以廣泛傳播。
然而,要真正講好唐山方言也并非易事。70歲的蔣明英是唐山灤南縣人,平素一口地道的唐山話。然而,當需要在專家面前用原汁原味的灤南方言讀1000個常用漢字、1200個常用詞匯、50句話,談風俗習慣,講“牛郎織女”的故事讓她感到難度不小。驗收當日,在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專家組組長曹志耘等專家的指導下,蔣明英才第一次用方言完整地講述了這個流傳已久、廣為人知的古老故事。
驗收中,專家們一致認為,語言能體現(xiàn)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體現(xiàn)民族的凝聚力,必須加以保護和傳承。唐山有豐厚的語言工作基礎,“唐山方言”是中國語言中地域特點濃厚、代表性強的語言。此次將“唐山方言”錄入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起到傳承和保護作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