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初,行唐縣習村莊的朱氏便已是上百口人的大家族,在當?shù)叵碛泻芨咄陂L輩的言傳身教下,朱氏家族以家訓為立世之本,幾輩人孝悌仁愛,和睦相處,家風之良好在十里八鄉(xiāng)皆有口碑。如今,雖然家族輝煌不在,但朱氏家訓卻依然在指引著后人前進。
朱氏家風曾遠近聞名
日前,記者來到行唐縣城,拜訪了朱氏一族的嫡系傳人朱振國。四年來,這位73歲的老人一直在致力于編寫習村莊的朱氏家譜,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一度失落的朱氏家訓才得以補完。
習村莊朱氏家族的興起源于18世紀初期,當時始祖朱氏攜家眷從習村遷至習村以東三里處,立習村莊。自此,朱氏一族蓋房建屋,開荒墾田,漸至衣食富足。到了1910年,朱氏一族人丁已達上百口。在族內長輩的訓導下,全族都在一個大伙房吃飯,生產時分工合作,彼此之間孝悌仁愛,和睦相處,家風之良好在十里八鄉(xiāng)皆有口碑。
朱氏族人聆家訓獲益多
朱振國說,朱氏一族有自己的家訓,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承,族人皆以此為立身之本。朱振國說,朱氏家訓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族人以此行事,獲益良多。比如家訓中有言:“成人之美,救人危難。”朱振國的爺爺朱財善于經營,曾在新樂經營著一家布店,因為誠信經營,在集市中威望很高。有一回,一位叫谷潔子的鄉(xiāng)民在集市上賣牛,因為不熟悉行情,價格賣賤了,于是找到朱財,希望由他主持公道。朱財聽了,找到買主好言相勸,最終買主又將牛退回,讓谷潔子免于受損。這件事在當?shù)貍鳛榧言,甚至形成了一句口頭語:“潔子的牛一星管二!”(一百元買的給二百元)足見當年朱財在當?shù)氐耐?/p>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受戰(zhàn)亂影響,朱氏一族逐漸衰落,但秉承家訓中愛國強國的教誨,不少族人都投身軍旅,為救國而獻身。族人朱增文曾在1943年時,從日軍手中奪取蘭臺造大槍一支,并突破漢奸的封鎖,成功將槍交到縣里的民兵手中。朱同保、朱振鐸利用所學醫(yī)術,在曲陽建立了醫(yī)療救護站,為八路軍及行唐、新樂、曲陽縣的抗日民兵們治病醫(yī)傷。朱五銀、朱金玉十五六歲參軍,曾多次參加對日作戰(zhàn),后來又投身解放戰(zhàn)爭中,朱金玉在1946年解放張家口時壯烈犧牲,后被追認為烈士。這些朱氏族人不畏生死,在抗日戰(zhàn)爭中譜寫了壯麗篇章,很多故事在當?shù)厝匀粡V為流傳。
隨著家族的衰落,朱氏一族也逐漸散落,當初的家訓也變得殘缺不全。朱振國的父親朱慶嶺雖然字識得不多,但所幸還記得一部分家訓,自小便以此教育子女們。朱振國記得很清楚,父親很重視家訓中的“和睦鄉(xiāng)鄰,友善同班”這一條,受此影響,他也以此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曾經有一位鄰居因為受人挑撥,多次上門辱罵朱振國一家,朱振國不但沒有記仇,反而在這位鄰居有病時,主動為其做飯送飯。后來,這位鄰居專門上門道歉,兩家人自此結為世交。
流失的家訓煥發(fā)新生
朱振國說,像他這樣的老人,對家族的感情很深。前些年,他曾經在習村莊朱氏一族的后人中走訪,發(fā)現(xiàn)很多家里的家訓都已經遺失了。這讓他很是痛心,于是才興起了編寫家譜、重修家訓的想法。
但是因為朱氏一族的家訓從來都是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其中很多都已經缺失了,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其中一些家訓已經不合時宜了,需要重新改寫。為此,他和族里的20多名成員從2012年就開始奔波,走訪散落在各地的族人,盡可能多收集家訓,期間,為了考據(jù)朱氏一族的源流,他還專門去過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尋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4年多的努力,如今朱氏家訓終于得以補完。這其中不光保留了早年的原文,而且經過廣泛征求族人意見后,現(xiàn)在的朱氏家訓已經更為完善。很多朱氏的族人聽說后也專門找到朱振國,希望將家訓請進家門,這也讓朱振國很是欣慰!爸焓霞矣柺窍容厒冎腔鄣慕Y晶,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其重新出現(xiàn),為后人們繼續(xù)提供借鑒,這正是我們重修家訓的目的,我希望朱氏后人能傳承先人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為家為國都做出貢獻!”朱振國說。 (記者 趙元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