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鹿泉77歲的張大爺是位收藏愛好者,在老人的收藏品中,有本村曾經(jīng)一個大家族的百余張地契。這些地契從清朝康熙年間起,至1954年建國后,中間各年代俱全,清晰記錄了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張大爺表示,他之所以收藏這些地契,是希望本村子孫后代能傳承老一輩人的自強精神。
2月23日上午,張大爺向記者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寶貝”。這是一張張薄如蟬翼的宣紙,其中大多數(shù)早已泛黃,上面用毛筆寫滿文字,還蓋有巨大的紅印章。記者隨手拿起一份,只見上面寫著:“立賣契人王連因為不便,今將自己河地一段計地一畝三分……今同鄉(xiāng)長魏振宗說合,賣于王節(jié)名下……共作價五千八百五十文,當(dāng)日交足恐口無憑、立字存證。道光二十七年三月!
原來,這些泛黃的紙張正是一張張地契。據(jù)了解,張大爺今年77歲,是鹿泉區(qū)大河鄉(xiāng)紙房頭村人,自從退休后他就喜歡上了收藏,至今已有15年左右。起初老人收藏古書,后來逐步擴大范圍,搞起了古錢幣、地契等等。張大爺搞收藏與他人不同,別人收藏靠買,而張大爺多是老鄰居們的贈送。目前,張大爺共收藏了近兩百張地契,這些地契來自四個家庭贈予,其中有百余張都來自與他同村的王氏家族。
這些地契的年代跨越清朝和民國,自康熙年間起,中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等各年代都有,除了清朝地契外,還有王氏家族民國期間的地契。這些地契中,最早的一張出自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距今已有336年之久。最晚的一張則是1954年建國后的河北省制式地契。
“在清朝,王家是我們本地的一個大家族,曾經(jīng)人丁興旺,家資巨富,可幾百年過去,如今王家只是一個普通的百姓家庭,這些地契,正好記錄了這樣一個大家族的興衰史!”張大爺說,前些年王家的人得知他搞收藏,就將這些地契交到了他手中,王家有個木盒子,專門放重要資料,這個盒子的傳承都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是王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當(dāng)初這些地契都裝在木盒中,拿來時團成一個球狀。為了最大程度保護好地契的紙張和內(nèi)容,張大爺費了很多工夫才將地契一張張分離,將地契夾在書或報紙中平整保存。
得知張大爺收藏有很多地契,曾經(jīng)有人表示愿出高價購買,可張大爺卻一概回絕。他認為這些東西記錄的是本村的歷史,不能像商品一樣買賣外流。下一步,張大爺還準備給這些地契進行加固,以便更好地保存。他說:“這些地契記錄了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它更是本村的歷史文物見證,我之所以收藏這些地契,是希望本村子孫后代能傳承老一輩人的自強精神!保ㄓ浾 趙元君)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