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wǎng)廊坊4月22日電(記者 劉振山 通訊員 武香君 張?zhí)┰?“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這是清代詩人吳友如筆下描繪的民間春天放風箏。風箏古時南方稱“鷂”,北方稱“鳶”,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是人類發(fā)明的最早“飛行器”。
時光流轉,如今的生活似乎被人們按下了加速鍵,少了幾分悠哉游哉的樂趣。在廊坊市安次區(qū)調河頭鄉(xiāng)第什里村趙艷強家中,總能感受到春天的影子。他是家族的第五代傳人,20多年來,這個癡迷風箏的人延續(xù)著制作風箏的傳統(tǒng)技藝,守候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春天。
趙艷強繪制風箏圖案。張?zhí)┰?攝
初見:多彩風箏渲染單調童年
趙艷強出生于風箏世家,他的叔叔趙宗信師承天津“風箏魏”,制作出的風箏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wěn)。趙艷強從懂事起,便守在叔叔身邊學習如何制作風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別人的生活還只是黑、白、藍時,趙艷強就已經(jīng)穿梭于花花綠綠的風箏之間。
1993年,18歲的他跟著叔叔做起了風箏。“我家除了種地就靠做風箏賣錢?赡苁茄豪镉型瑯拥幕,初中畢業(yè)后,我就直接回到家,沒想到一干就是20多年。”
趙艷強介紹制作的風箏。張?zhí)┰?攝
沉醉:風箏改變了他他也改變了風箏
竹篾、絹布、膠水、棉線……尋常的材料在趙艷強手中不斷地變化組合。一把紙刀、一瓶糨糊、一個酒精燈、幾支毛筆、幾瓶顏料,工具看似簡單,卻需要深厚的技藝。
談及風箏制作,趙艷強如數(shù)家珍:“主要是扎、糊、繪、放這四個步驟。制作骨架的竹篾,至少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陰干。然后根據(jù)所需寬度、長短劈成竹篾,接著用酒精燈烤成各種形狀。風箏面有絹布、尼龍綢、杜邦紙等。金魚和蜻蜓風箏飄逸輕盈,要用絹布;老鷹風箏雄渾剛勁,要用無紡布,蝴蝶風箏著色艷麗,尼龍綢最合適……”
趙艷強介紹制作的風箏。張?zhí)┰?攝
堅守:不希望是一個人的“戰(zhàn)斗”
2009年,安次區(qū)第什里風箏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村里出名了,趙艷強的風箏也受到了關注。今年3月,趙艷強被河北省文化廳評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至此,第什里風箏和趙艷強有了更深的關聯(lián)。
在采訪中,趙艷強說,他正在恢復傳統(tǒng)的沙燕風箏。這種風箏呈“大”字狀,頂部描繪了燕子的頭部,左右兩邊被制成燕子的尾部,“肚子”上描繪著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今年初,他制作的100多件風箏在美國加州的天空放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飽含著中國文化的沙燕。“沙燕的做法千變萬化,圖案更是內涵豐富,可以做成象征女性的‘瘦燕’,可以做成象征男性的‘胖燕’,更可以做成象征夫妻的‘比翼燕’。”在趙艷強眼中,沙燕不僅僅是簡單的風箏,它充滿了匠人的智慧,更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幾年前,村里形成了風箏產(chǎn)業(yè)化,但趙艷強依然執(zhí)著手工制作。“好漢子不樂意干,賴漢子干不了。”這是趙艷強對于傳承的無奈。“做風箏是個手藝活,需要沉得住氣。但是年輕人很急躁,寧愿外出打工、做買賣,也不愿學習傳統(tǒng)手藝。傳承要看‘緣分’二字,只要有人愿意學,我會傾囊相授,F(xiàn)在我還年輕,還可以再做幾十年。希望到我老的時候,年輕人對傳統(tǒng)技藝能逐漸接受,這門技藝才能生生不息傳承下去。”
相關新聞: